凤凰网:公益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——邓飞
发布者:管理员
发布时间:2013/11/1 15:29:33
邓飞是中国新闻界的知名人物,任职香港《凤凰周刊》杂志编委,记者部主任,长期从事调查报道。做调查记者时,邓飞就十分关注妇女儿童权益,这也令他确立一生奋斗的方向——为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呐喊。2011年,借势微博,邓飞发起“微博打拐”及“免费午餐”项目,引发大批网民参与,这不仅促成微公益的诞生,也由此开启了他的公益人生之路。目前,邓飞已发起七个专项基金,其中五个围绕儿童,两个围绕环境,他说,未来的某一天,可能会把自己发起的基金整合在一个基金会中,起名叫“儿童与自然基金会”。
做调查记者和做公益都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
邓飞做了10 年调查记者,写下近百篇调查报道,被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调查记者之一。2011年,因为“微博打拐”、“免费午餐”等公益项目,他以一个公益人的身份被更多人熟知。邓飞的大学时代正是《南方周末》的全盛时期,他受其影响颇深。但10 年后他说,中国不缺少写字的人,缺少行动者,于是,他选择做一个“行动者”。
做公益最开始的动力只是一名父亲的悲悯之心,或者说是侧隐之心,因为我自己也有一个女儿,所以对孩子的这种遭遇感同身受,所以说我要通过我们的行动,让孩子们免于饥饿,于是联合了500名调查记者,在2011年4月发起了“免费午餐”。
在邓飞看来,由一名调查记者转型做公益,一切都是很自然的,因为“这两种职业的共同点都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”。以前做调查记者,更多地是监督、监护、批评,做公益以后,邓飞更多地投入到社会问题的解决,做很多具体的事情,他说,“做公益更多的是建设,目标都是实现我们内心的理想,让生活更美好”。邓飞做公益最开始的动力只是一名父亲的悲悯之心,因为他自己也有一个女儿,对孩子们的遭遇感同身受。“微博打拐”是邓飞第一次组织的公益活动,它让邓飞看见,如果愿意去服务公众解决社会问题,就会得到支持,很多人会团结起来一起做这件事情。
我们没有私利,所以敢于最大限度地公开透明
2011年发起第一个公益行动“微博打拐”后,邓飞在公益之路上“一发不可收拾”,短短两年时间又陆续发起四项与保护儿童有关的项目,包括帮助孩子们免于校园饥饿的“免费午餐”、让每位孩子得到免费医疗保险的“大病医保”、为孩子们准备冬衣冬鞋的“暖流计划”,以及保护孩子们不受性侵害的“女童保护”项目。再加上“让候鸟飞”和
“中国水安全计划”两个环保类的公益项目,目前邓飞共发起七个公益项目,他坦言“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个人时间”。
让邓飞难以分身的除了七个项目本身的工作量,还有项目管理的制度建设——如何保障每一个项目都朝着专业、透明、高效的道路前进。目前,邓飞将专项基金挂靠在公募基金会下,基金会负责提供公募资格,对项目资金进行保管和监管,项目的具体事务则由邓飞的团队独立执行。邓飞认为,廉洁和高效是公益组织的生命线,要确保更加开放,才有可能联合更多地社会力量形成合力。
“免费午餐”促成社会、企业、政府合作解决社会问题

“免费午餐”发起以后,政府宣布每年投入160亿元改善乡村儿童的营养问题,到今天,政府投入资金超过了400亿元。对于项目发起人邓飞来说,最自豪的地方是呼吁解决孩子们的饥饿问题,得到了社会、企业、政府的认可和支持,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行动。
“我也是来自中国的底层,对底层少年的状态特别感同身受,底层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的机会越来越少,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,要让每一名乡村的孩子得到基本保障,让他们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,今天所有的努力是为了帮助国家的未来。”邓飞说道。
对中国乡村儿童投入如此多的关注和行动,邓飞说其动力第一源自对孩子们的爱,第二源自道义。同样来自底层社会的邓飞,对底层儿童的状态特别感同身受,他感受到这些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越来越少,所以“我们必须要改变,要让每一名乡村的孩子得到基本保障,让他们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此外,邓飞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,人们今天所有为孩子们做出的努力都是为了帮助国家的未来,他说,“中国有6200万名留守儿童,如果他们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,得不到爱,可能他们就不能成为社会的人才。”